感染性心内膜炎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吗

感染性心内膜炎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尤其是出现严重并发症或药物治疗无效时。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侵袭心内膜引起的炎症,可能累及心脏瓣膜,导致瓣膜穿孔、心力衰竭或栓塞等风险。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清除感染病灶、修复或置换受损瓣膜。当患者出现瓣膜功能严重障碍、反复栓塞事件、持续发热或血培养阳性且抗生素治疗无效时,手术干预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常见术式包括病灶清除术、瓣膜成形术或人工瓣膜置换术,其中生物瓣和机械瓣是常用的置换材料。手术时机需结合患者病情、病原体类型及并发症风险综合评估,早期手术可能改善预后。
部分轻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可通过静脉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若病原体对药物敏感且未引发瓣膜破坏、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持续4-6周的规范抗生素治疗可能治愈。但需密切监测体温、心脏超声及炎症指标,一旦出现病情进展仍需考虑手术。
术后需长期随访心脏功能,避免剧烈运动或外伤,保持口腔卫生以减少细菌入血风险。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限制高盐食物以减轻心脏负荷。任何不明原因发热或乏力症状均需及时就医排查复发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