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尿液呈褐色

老年人尿液呈褐色可能与饮食、药物或泌尿系统疾病有关,常见原因有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肝胆疾病等。建议及时就医检查尿常规、肾功能及肝胆超声,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老年人尿液呈现褐色时,饮食因素是较常见的原因。大量食用甜菜根、黑莓等含天然色素的食物可能导致尿液暂时性变色,调整饮食后通常1-2天内恢复正常。部分药物如呋喃妥因片、甲硝唑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代谢产物也可使尿液呈褐色,停药后症状消失。若排除上述因素,则需考虑病理性原因。血红蛋白尿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或输血反应,尿液呈酱油色且伴有乏力;肌红蛋白尿多由横纹肌溶解引起,常见于外伤或剧烈运动后。肝胆疾病如胆管结石、肝炎等会导致胆红素尿,常伴随皮肤黄染和陶土样便。泌尿系统感染或肿瘤也可能引起血尿,血液氧化后呈现褐色,多伴有排尿疼痛或腰腹部不适。
日常需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避免长时间憋尿。饮食宜清淡,限制动物内脏及含铁量高的食物。观察尿液颜色变化规律,记录伴随症状如发热、水肿等。避免自行服用可能影响尿液颜色的药物,若褐色尿液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其他异常表现,须尽快到肾内科或泌尿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