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鹅口疮的细菌是什么

鹅口疮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这是一种真菌而非细菌。鹅口疮的诱发因素主要有口腔菌群失衡、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婴幼儿口腔黏膜屏障薄弱、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白色念珠菌是鹅口疮最常见的病原体,属于条件致病性真菌。当口腔黏膜屏障受损或免疫功能下降时,该菌可过度增殖形成乳白色伪膜。典型表现为舌面、颊黏膜等部位出现擦除后易出血的斑块。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克霉唑口腔贴片或氟康唑胶囊等抗真菌药物,同时加强口腔清洁。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导致口腔正常菌群被破坏,使白色念珠菌失去竞争性抑制而大量繁殖。表现为口腔黏膜广泛覆盖白色凝乳状物质,可能伴随灼痛感。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抗生素使用方案,并配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等局部消毒措施。
艾滋病、化疗后等免疫缺陷状态会显著增加鹅口疮发生概率。此类患者口腔病变往往更严重,可能扩散至咽喉部。除抗真菌治疗外,需针对基础疾病进行免疫调节,如使用胸腺肽肠溶片等免疫增强剂,必要时静脉输注两性霉素B脂质体。
新生儿口腔pH值偏碱性且黏膜防御功能不完善,通过产道感染或哺乳器具污染易感染白色念珠菌。特征为颊黏膜和上颚出现雪花样白斑,可能影响进食。家长需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洁患儿口腔,哺乳器具严格消毒,严重时使用制霉菌素滴剂。
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唾液糖分升高,为真菌生长提供有利环境。这类患者鹅口疮常反复发作,可能合并口角炎。需严格控制血糖,配合使用咪康唑口腔凝胶,同时监测口腔pH值变化。
预防鹅口疮需保持口腔卫生,每日至少刷牙两次并使用牙线清洁。婴幼儿奶瓶、安抚奶嘴应定期煮沸消毒。长期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者用药后需漱口。糖尿病患者需定期口腔检查,控制血糖平稳。出现口腔白膜持续不褪或伴随吞咽困难时,应及时到口腔科或感染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