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什么样子

鹅口疮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斑块,常见于颊黏膜、舌面、上颚等部位,斑块形似凝乳状或奶块状,不易擦除,强行剥离后可能伴随局部黏膜出血或糜烂。鹅口疮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多见于婴幼儿、免疫力低下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的人群。
鹅口疮最典型的症状是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乳白色的斑块,这些斑块可能略微隆起,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斑块可能出现在颊黏膜、舌面、上颚、牙龈等部位,严重时可能蔓延至咽喉。斑块表面通常较为光滑,但质地较厚,不易擦除,强行剥离可能导致局部出血或疼痛。
鹅口疮的斑块外观类似凝乳或奶块,颜色呈乳白色或微黄色,表面可能带有轻微的颗粒感。斑块通常无痛或仅有轻微不适,但在进食或触碰时可能引起疼痛或灼热感。婴幼儿可能出现拒食、哭闹等表现,家长需注意观察口腔情况。
鹅口疮的白色斑块与普通奶渍不同,用纱布或棉签轻轻擦拭时难以去除,强行刮擦可能导致黏膜损伤或出血。若斑块被擦除,下方黏膜可能呈现红色糜烂面,伴有轻微渗血。家长若发现婴幼儿口腔内有类似表现,应避免自行处理,及时就医。
部分鹅口疮患者可能伴随口角炎、口腔干燥或灼热感,婴幼儿可能出现流涎增多、食欲下降或烦躁不安。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现斑块扩散或反复发作,严重时可能影响吞咽功能。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群需警惕真菌感染风险。
鹅口疮主要由白色念珠菌过度繁殖引起,常见于新生儿、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可能破坏口腔菌群平衡,增加感染风险。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或接受化疗的患者也易发生鹅口疮。
鹅口疮患者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食用过烫或刺激性食物,婴幼儿喂养后可用沸水消毒奶瓶及餐具。免疫力低下者需加强营养支持,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混悬液、克霉唑口腔贴片或氟康唑胶囊。若症状反复或加重,建议及时就诊口腔科或感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