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如何处理最好

胃出血可通过禁食、药物治疗、内镜治疗、输血支持、手术治疗等方式处理。胃出血通常由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药物损伤等原因引起。
急性期需严格禁食24-48小时,避免食物刺激加重出血。可通过静脉营养维持机体需求。出血停止后逐步过渡至冷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随后转为低纤维软食。禁食期间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呕血、黑便情况。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可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面愈合。止血药物如凝血酶冻干粉局部应用能直接作用于出血灶。生长抑素类似物如醋酸奥曲肽注射液适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急诊胃镜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同时进行钛夹止血、注射硬化剂或电凝治疗。对于静脉曲张出血可采用套扎术。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术后需继续药物抑酸治疗,定期复查内镜评估疗效。
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出现休克表现时需输血纠正贫血。输注红细胞悬液同时应补充新鲜冰冻血浆改善凝血功能。输血过程中需监测体温、心率等指标,警惕输血反应。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输血速度宜缓慢。
保守治疗无效的持续性出血需外科干预。常见术式包括胃大部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等。术后需维持胃肠减压,逐步恢复饮食。手术治疗可能存在吻合口瘘、倾倒综合征等并发症,需长期随访。
胃出血患者恢复期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过热过硬食物。戒烟戒酒,慎用非甾体抗炎药。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出院后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血常规及胃镜。若出现头晕、心悸、再次黑便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慢性胃病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出血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