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引起的抽搐怎么办

病毒性脑炎引起的抽搐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物理降温、镇静药物控制发作、抗病毒治疗、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病毒性脑炎通常由肠道病毒、疱疹病毒、虫媒病毒等感染引起,可能伴随发热、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症状。
抽搐发作时需立即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防止误吸导致窒息。使用压舌板或毛巾包裹的勺柄垫于臼齿间,避免舌咬伤。家长需观察呼吸频率和面色,若出现发绀或呼吸暂停应立即就医。
高热可能加重抽搐,可采用温水擦浴或冰袋冷敷额头、腋窝等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擦浴,防止皮肤吸收或诱发寒战。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剂或布洛芬混悬液等退热药物。
持续抽搐超过5分钟需紧急处理,临床常用地西泮注射液静脉推注或咪达唑仑鼻喷雾剂。反复发作者可选用苯巴比妥片或左乙拉西坦口服溶液维持治疗。家长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需严格遵循医嘱。
疱疹病毒感染者需早期使用阿昔洛韦注射液或更昔洛韦氯化钠注射液。肠道病毒性脑炎以对症治疗为主,重症可考虑静脉免疫球蛋白。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出现皮疹或尿量减少应及时告知医生。
急性期吞咽困难者可鼻饲流质饮食,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肠内营养乳剂。恢复期逐步过渡至软食,适量补充富含卵磷脂的鸡蛋、鱼肉等食物。每日保证1500-2000毫升水分摄入,维持电解质平衡。
病毒性脑炎患者抽搐发作后需卧床休息,避免声光刺激。恢复期可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如被动关节活动、低频电刺激等。定期复查脑电图和头颅MRI,观察有无继发癫痫或脑积水。出现嗜睡、呕吐加剧或肢体无力等症状时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