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结膜炎是怎样引起的

真菌性结膜炎可能由眼部外伤、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状态、角膜接触镜使用不当、眼部手术史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眼红、眼痛、畏光、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真菌性结膜炎可通过抗真菌药物、手术清创、局部护理等方式治疗。
植物性物质刺伤或异物入眼可能破坏角膜屏障,镰刀菌或曲霉菌等真菌通过伤口侵入。患者会出现剧烈眼痛、视力下降,角膜可见羽毛状浸润灶。确诊需角膜刮片镜检,治疗需使用那他霉素滴眼液联合伏立康唑眼用凝胶,严重时需行角膜清创术。
长期局部使用地塞米松滴眼液会抑制局部免疫力,增加念珠菌感染风险。特征为慢性结膜充血伴白色伪膜,刮片可见假菌丝。需停用激素,改用两性霉素B滴眼液,联合口服氟康唑胶囊治疗,疗程需持续4-6周。
艾滋病或器官移植后患者易感染隐球菌,表现为肉芽肿性结膜炎伴脑膜炎症状。结膜活检可见荚膜酵母菌,治疗需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脂质体,辅以氟胞嘧啶片,同时需控制基础疾病。
镜片保存液污染镰刀菌会导致急性化脓性角结膜炎,常见镜片佩戴超时者。典型体征为环形角膜浸润,需立即停戴镜片,使用泊沙康唑滴眼液每小时一次,严重者需角膜移植。
白内障术后可能发生真菌性眼内炎蔓延至结膜,多与术中污染有关。表现为术眼剧痛伴前房积脓,需玻璃体注射伏立康唑联合结膜下注射咪康唑,必要时行玻璃体切割术。
预防真菌性结膜炎需避免揉眼,规范佩戴角膜接触镜,眼部外伤后及时冲洗。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免疫低下者需定期眼科检查。出现眼红痛持续加重时,应立即就诊避免自行使用含激素眼药水。治疗期间保持眼部清洁,遵医嘱完成全程抗真菌治疗,定期复查角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