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囊肿的分类

口腔颌面部囊肿主要分为牙源性囊肿、非牙源性囊肿和发育性囊肿三类。牙源性囊肿包括含牙囊肿、根尖周囊肿等;非牙源性囊肿如鼻腭管囊肿;发育性囊肿常见甲状舌管囊肿、鳃裂囊肿等。
牙源性囊肿是由牙组织或牙源性上皮残余发展形成的囊性病变。含牙囊肿多发生于未萌出牙的牙冠周围,X线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透亮区环绕牙冠。根尖周囊肿常继发于慢性根尖周炎,伴随患牙叩痛或松动。治疗需手术摘除囊肿,根尖周囊肿需配合根管治疗或患牙拔除。术后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分散片、甲硝唑片预防感染,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
非牙源性囊肿起源于非牙源性上皮残余或胚胎发育异常。鼻腭管囊肿发生于切牙管区域,表现为腭中线前部无痛性膨隆。球状上颌囊肿位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之间,可能压迫邻牙导致移位。诊断需结合CBCT检查,治疗采用囊肿刮治术。术后需定期复查观察骨组织修复情况,避免进食过硬食物刺激术区。
发育性囊肿与胚胎发育过程中上皮残余异常分化相关。甲状舌管囊肿位于颈中线舌骨上下方,随吞咽动作移动。鳃裂囊肿多见于下颌角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可能继发感染形成瘘管。手术需完整切除囊肿及上皮管道,防止复发。对于感染性囊肿,术前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控制炎症。
口腔颌面部囊肿患者术后应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漱口。饮食选择温凉软食,避免辛辣刺激。术后1周内限制剧烈运动,观察术区有无肿胀渗血。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监测颌骨修复情况。若出现囊肿复发迹象或新发肿块,应及时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