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和肾小管肾炎的区别

肾小球肾炎和肾小管肾炎是两种不同的肾脏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变部位、病因及临床表现。肾小球肾炎主要累及肾小球,通常由免疫反应异常引起,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和水肿;肾小管肾炎则主要影响肾小管,多由感染或药物损伤导致,常见症状为电解质紊乱和尿液浓缩功能障碍。
肾小球肾炎的病变集中于肾小球,肾小球是肾脏的滤过单位,负责血液的初级过滤。肾小管肾炎则主要损伤肾小管,肾小管负责重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调节尿液成分。两者解剖位置不同,决定了功能损害的特点。
肾小球肾炎多与免疫复合物沉积、自身免疫疾病或感染后免疫反应相关,如链球菌感染后肾炎。肾小管肾炎常因药物毒性、重金属中毒、长期缺血或直接感染引起,如镇痛药肾病或急性肾小管坏死。
肾小球肾炎典型症状包括肉眼血尿、大量蛋白尿导致的水肿和高血压,严重时可出现肾功能急剧下降。肾小管肾炎更多表现为多尿、夜尿增多、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尿液检查可见小管性蛋白尿及尿比重降低。
肾小球肾炎需通过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补体检测及肾活检确诊,免疫荧光可见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管肾炎依赖尿液酶学检查、肾小管功能评估及影像学,肾活检可能显示小管上皮细胞变性或坏死。
肾小球肾炎以免疫抑制治疗为主,如泼尼松片、环磷酰胺片联合控制炎症,严重者需血浆置换。肾小管肾炎需停用肾毒性药物,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必要时使用碳酸氢钠片或利尿剂,感染性病例需抗感染治疗。
患者应严格限制钠盐和蛋白质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定期监测血压、尿常规及肾功能指标,肾小球肾炎患者需警惕感染诱发加重,肾小管肾炎患者应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肾毒性物质。两类疾病均需长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