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是如何分类的

白内障按病因和临床表现可分为先天性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和代谢性白内障五类。
先天性白内障指出生时或婴幼儿期出现的晶状体混浊,可能与遗传因素、母体孕期感染或代谢异常有关。这类白内障常表现为瞳孔区白色反光、眼球震颤或视力发育迟缓。对于严重影响视力的患儿,需在3岁前进行白内障摘除手术,术后需配合屈光矫正和视觉训练。临床常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
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类型,与年龄相关的晶状体蛋白变性有关。早期表现为视力逐渐下降、眩光敏感,后期可见晶状体呈黄色或棕色混浊。根据混浊部位可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后囊下三种亚型。当视力低于0.3或影响日常生活时,建议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可选用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或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并发性白内障由眼部疾病或全身疾病引起,如葡萄膜炎、青光眼、糖尿病等。其特征为晶状体后囊下锅巴样混浊,进展较快。治疗需同时控制原发病,如糖尿病患者需稳定血糖。手术时机需根据原发病控制情况决定,术中可能面临瞳孔粘连等特殊处理。
外伤性白内障由眼球钝挫伤、穿透伤或辐射损伤导致,表现为局限性或完全性晶状体混浊。可能伴随晶状体脱位、前房积血等并发症。急诊处理需先修复眼球损伤,待炎症控制后再考虑白内障手术。部分病例需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术中可能使用特殊类型的人工晶状体。
代谢性白内障与全身代谢异常相关,常见于糖尿病、半乳糖血症等疾病。糖尿病性白内障表现为晶状体皮质雪花样混浊,发展迅速。治疗需严格控制血糖,当视力障碍明显时可手术干预。术后需密切随访,警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
白内障患者日常需避免强光刺激,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饮食上可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叶黄素的食物,如深色蔬菜、柑橘类水果等。术后患者应按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和激素滴眼液,避免揉眼和剧烈运动,定期复查眼压和眼底情况。若出现眼红、眼痛或视力突然下降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