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7次阅读
透析性血小板减少可能与肝素使用、尿毒症毒素蓄积、透析膜生物相容性差、血小板消耗增加、脾功能亢进等因素有关。该症状通常表现为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穿刺点渗血等症状,需结合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
1. 肝素使用
透析过程中常规使用肝素抗凝可能诱发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肝素与血小板因子4结合形成复合物,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血小板破坏加速。临床可见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伴血栓形成风险升高。治疗需停用肝素,更换为阿加曲班注射液或比伐卢定注射液等替代抗凝药物,严重时需输注血小板悬液。
2. 尿毒症毒素蓄积
肾功能衰竭时中分子毒素蓄积可抑制骨髓巨核细胞生成,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此类患者多伴有贫血、出血时间延长等症状。通过增加透析频次或采用高通量透析器加强毒素清除,必要时联合促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治疗。
3. 透析膜生物相容性差
铜仿膜等生物相容性较差的透析膜可能激活补体系统,引发血小板在膜表面黏附聚集。表现为透析开始后血小板计数骤降,伴发热、低血压等反应。更换为聚砜膜或聚醚砜膜等高生物相容性材料,预处理时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管路。
4. 血小板消耗增加
动静脉内瘘或导管反复穿刺可能导致血小板在血管损伤处过度消耗。患者常见穿刺部位血肿难消、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延长。优化穿刺技术,局部应用凝血酶冻干粉止血,必要时手术修复血管通路。
5. 脾功能亢进
长期透析患者可能合并脾功能亢进,脾脏对血小板的扣押破坏增加。超声检查显示脾脏增大,外周血涂片可见血小板形态异常。轻症可用氨肽素片改善,严重脾亢需考虑脾动脉栓塞术或腹腔镜脾切除术。
透析患者日常应避免磕碰外伤,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透析间期控制水分摄入避免血压波动。出现鼻腔、消化道等部位异常出血时需立即就医。饮食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动物肝脏等食物,但需结合血钾水平调整摄入量。
红细胞平均体积偏低可能由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慢性病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6缺乏性贫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充铁剂、输血治疗、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定期复查等方式改善。
1、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红细胞平均体积偏低最常见的原因,可能与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慢性失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治疗缺铁性贫血可遵医嘱使用硫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口服溶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药物,同时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
2、地中海贫血
地中海贫血属于遗传性疾病,可能与珠蛋白链合成障碍有关,通常表现为贫血、黄疸、脾肿大等症状。轻型地中海贫血一般无须特殊治疗,中重型患者可能需要输血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可遵医嘱使用去铁胺注射液、地拉罗司分散片等药物减少铁过载。
3、慢性病性贫血
慢性病性贫血可能与慢性感染、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轻度贫血、原发病症状加重等症状。治疗以控制原发病为主,严重贫血时可考虑输血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改善贫血症状。
4、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可能与遗传因素、铅中毒、药物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贫血、铁负荷过重等症状。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维生素B6片、叶酸片等药物,严重时可能需要输血治疗或去铁治疗。
5、维生素B6缺乏性贫血
维生素B6缺乏性贫血可能与摄入不足、吸收障碍、需求增加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贫血、舌炎、周围神经病变等症状。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维生素B6片,同时增加动物肝脏、鱼类、全谷物等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摄入。
红细胞平均体积偏低的患者应注意均衡饮食,适当增加富含铁、维生素B6、叶酸等营养素的食物摄入,如红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影响铁吸收的饮品,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红细胞参数变化,出现头晕、乏力加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