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尿床是不是病?

儿科编辑 医颗葡萄
21次浏览

关键词: #尿床

孩子尿床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也可能是遗尿症的表现。5岁以下儿童夜间尿床多为发育未完善所致;5岁以上每周超过2次且持续3个月以上需考虑遗尿症。主要有生理性因素、膀胱容量小、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心理压力、泌尿系统异常等原因。

1、生理性因素

幼儿神经系统和膀胱控制能力尚未成熟是尿床的常见原因。多数儿童在3-4岁逐渐建立夜间排尿控制,此阶段无须特殊治疗。建议家长避免夜间过量饮水,睡前排空膀胱,可配合行为训练如排尿闹钟。若伴随日间尿频尿急,需排查其他病因。

2、膀胱容量小

部分儿童膀胱功能性容量较小,无法储存整夜尿液。可通过膀胱训练增加容量,如日间延迟排尿练习。避免摄入咖啡因等利尿物质,遗尿报警器可帮助建立条件反射。若合并尿流细弱、排尿疼痛,可能与尿道梗阻有关,需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

3、激素分泌异常

抗利尿激素夜间分泌不足会导致尿液过量产生。去氨加压素片是常用治疗药物,适用于7岁以上原发性遗尿症。用药期间需限制晚间饮水量,防止低钠血症。该情况常具家族遗传倾向,家长应记录患儿排尿日记供医生评估。

4、心理因素

入学、二胎等应激事件可能诱发继发性遗尿。家长需避免责骂,采用正向激励。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放松训练效果较好。若伴随焦虑、退缩行为,可遵医嘱使用盐酸舍曲林片等抗焦虑药物。长期心理压力可能加重症状,建议家庭心理支持。

5、器质性疾病

糖尿病、尿路感染脊柱裂等疾病均可导致尿床。若出现多饮多尿、尿液异味、腰骶部皮肤凹陷需及时就医。泌尿系统超声和尿常规是基础检查,必要时需进行脊髓MRI。对于神经源性膀胱,可能需要奥昔布宁片配合间歇导尿治疗。

建立规律作息和排尿习惯是改善尿床的基础措施。每日饮水量应集中在白天,睡前2小时限制液体摄入。使用防水床垫保护套减少清洁负担,尿床后及时更换衣物避免皮肤刺激。家长应保持耐心,多数儿童尿床会随年龄增长自愈,持续存在的症状需儿科或泌尿外科专科评估。记录排尿日记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类型和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