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怎么回事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可能由遗传因素、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感染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手术治疗、心理干预、定期随访等方式治疗。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患病概率较高。发病可能与特定基因突变有关,如NOD2/CARD15基因变异。患者通常表现为反复腹痛、黏液脓血便,可能伴有发热、体重下降。治疗需避免诱发因素,遵医嘱使用美沙拉秦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药物,必要时采用生物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注射液。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过度激活是核心发病机制,T细胞异常反应导致炎症持续。患者常见里急后重、腹泻每日超过6次,可能合并关节炎或皮肤病变。治疗需调节免疫,可选用泼尼松片、硫唑嘌呤片等免疫抑制剂,配合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微生态。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降低,致病菌过度增殖破坏黏膜屏障。症状包括排便急迫感、粪便带黏液,可能伴随营养不良。治疗需进行饮食调整,限制高纤维食物,补充短肽型肠内营养粉,联合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等微生态制剂。
某些肠道病原体感染可能触发免疫反应,如艰难梭菌、空肠弯曲菌。急性发作期可出现高热、血便量多,可能引发中毒性巨结肠。治疗需控制感染,根据药敏结果选用盐酸环丙沙星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严重时需静脉营养支持。
长期焦虑抑郁可能通过脑-肠轴加重病情。患者常见症状波动与情绪相关,可能合并睡眠障碍。治疗需心理疏导结合药物,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必要时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等抗抑郁药,配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保护肠黏膜。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需长期低渣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每日记录排便情况,监测体重变化。急性期卧床休息,缓解期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定期肠镜复查,出现持续发热、大量便血或剧烈腹痛时立即就医。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可通过冥想、音乐疗法缓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