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贫血的病因有什么

小儿贫血可能由遗传因素、营养摄入不足、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失血等原因引起。小儿贫血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乏力、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疾病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或生成减少。患儿可能出现黄疸、脾肿大等症状。遗传性贫血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治疗包括输血、脾切除等,常用药物有去铁胺注射液、叶酸片等。家长需定期带孩子复查血红蛋白水平。
铁、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缺乏是常见原因。挑食、辅食添加不当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异食癖、注意力不集中。治疗需补充铁剂如右旋糖酐铁口服溶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同时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食物摄入。家长应培养孩子均衡饮食习惯。
慢性肾脏病、炎症性肠病等慢性疾病可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或铁代谢。患儿常伴原发病症状如水肿、腹泻。治疗需控制原发病,必要时使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家长需密切监测孩子生长发育指标,及时发现异常。
EB病毒感染、疟疾等可导致溶血性贫血或骨髓抑制。患儿多有发热、肝脾肿大表现。治疗需抗感染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严重溶血时需用泼尼松片。家长应注意孩子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
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慢性失血是重要病因。患儿可出现黑便、血便等症状。治疗需止血、驱虫如阿苯达唑颗粒,同时补铁纠正贫血。家长需观察孩子大便性状,定期进行粪便检查。
预防小儿贫血需保证孕期营养,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含铁辅食。幼儿期应定期体检筛查血红蛋白,避免偏食挑食。出现贫血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不可自行补铁。轻度贫血可通过调整饮食改善,中重度贫血需药物干预,遗传性贫血需长期随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