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和自闭症区别是什么

孤独症和自闭症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名称,均指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及兴趣狭窄。
自闭症一词源于1943年肯纳医生首次描述的早期婴儿孤独症,后逐渐被医学界规范为孤独症谱系障碍。2013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将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等统一归类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我国现行诊断标准亦采用该分类。两个术语在临床指代同一疾病谱系,但孤独症为更规范的医学用语。
诊断需符合社交互动缺陷与重复刻板行为两大核心症状。社交缺陷表现为眼神接触异常、共情能力缺失、社交应答困难;行为特征包括仪式化动作、固执坚持同一性、感觉异常。症状需在发育早期出现,程度从轻度到重度不等,部分患者伴随智力障碍或语言发育迟缓。
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涉及SHANK3、NLGN等基因突变,脑影像学显示杏仁核、前额叶等脑区连接异常。环境因素如高龄父母、孕期感染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但疫苗等谣言已被大规模研究证伪。神经生物学基础为突触可塑性失调与镜像神经元功能异常。
早期行为干预效果最佳,应用行为分析法可改善社交与语言能力。结构化教学如TEACCH方案能提升生活技能,人际关系发展干预针对情感协调缺陷。部分患者需配合利培酮口服溶液控制易激惹症状,或使用哌甲酯缓释片改善注意力缺陷共病。
自闭症作为旧称仍广泛存在于大众语境,易与内向性格混淆;孤独症术语更强调医学属性,有助于消除病耻感。影视作品常夸大学者综合征表现,实际仅少数患者具有特殊才能。社会支持应注重包容性教育与环境适配,而非刻意强调治愈。
建议家长关注儿童18个月前的社交反应指标,如呼唤无应答、缺乏分享行为等预警信号需及时筛查。确诊后应建立包含特教老师、康复治疗师的多学科团队,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日常生活中可通过视觉提示卡、固定流程降低焦虑,避免强迫改变刻板行为。营养方面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限制麸质饮食仅对个别患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