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被呛到了怎么办

婴儿被呛到可通过拍背法、海姆立克急救法、清理口腔异物、调整喂养姿势、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呛咳通常由喂养不当、异物阻塞、胃食管反流、呼吸道感染、喉部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
将婴儿面部朝下置于前臂,头部低于胸部,用另一手掌根部在肩胛骨之间快速拍击5次。该方法适用于食物或液体误入气管导致的轻度呛咳,能利用重力与震动促使异物排出。操作时需固定婴儿颈部避免摇晃,若未见效需立即改用其他方法。
对1岁以下婴儿采用坐位冲击法,施救者坐位将婴儿俯卧于大腿,一手托住下颌,另一手在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快速向上推压5次。此方法针对固体异物阻塞气道的情况,通过增加胸腔压力排出异物。需注意控制力度避免肋骨损伤,无效时应循环进行拍背与冲击。
用纱布包裹手指伸入婴儿口腔,沿颊部至咽部轻扫清除可见异物。适用于奶块、食物残渣等软质异物残留,操作前需确保婴儿无咬合反射。若异物位置较深不可强行掏取,避免将异物推入更深部位导致完全性梗阻。
喂养时保持婴儿头高位,奶瓶倾斜45度使奶液充满奶嘴,喂奶间隔拍嗝。此措施可预防因吞咽协调性差或胃容量小引发的呛奶,早产儿需采用更小流量奶嘴。哺乳期母亲需避免在婴儿哭闹或困倦时喂食,配方奶喂养者需检查奶嘴孔径是否合适。
若婴儿出现面色青紫、呼吸暂停、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或家庭急救无效时需立即送医。可能与先天性喉软骨软化、气管食管瘘等结构异常有关,需通过喉镜或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医院可进行负压吸引、气管插管等专业处置,严重者需行支气管镜取异物术。
日常需保持婴儿睡眠环境无细小物品,选择适龄玩具避免误吞。喂食后竖抱20分钟促进胃排空,使用防呛奶设计的奶瓶。家长应学习婴幼儿急救技能,定期检查玩具零件牢固性,避免给婴儿食用坚果、果冻等高风险食物。出现频繁呛咳或伴随发热、喘息等症状时,需排查呼吸道感染或过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