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宫腔镜下表现

肿瘤科编辑 医点就懂
0次浏览

子宫内膜癌在宫腔镜下主要表现为病灶形态不规则、表面血管异常增生、组织质地脆硬易出血、病灶边界不清以及局部坏死溃疡等特征。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子宫内膜病变,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重要辅助手段。

1、病灶形态不规则

宫腔镜下可见癌灶呈现菜花状、结节状或息肉样突起,与周围正常内膜分界模糊。典型病例可见病灶表面凹凸不平,部分区域呈乳头状生长。这种形态改变与肿瘤细胞无序增殖相关,需结合病理活检明确性质。检查时应注意观察病灶基底宽度,浸润型癌肿常表现为宽基底附着。

2、血管异常增生

癌变区域可见螺旋状或蚯蚓状异常血管,血管走行紊乱且管径不均。部分病例出现血管中断现象,可见点状或片状出血灶。这种血管异常与肿瘤血管生成因子过度分泌有关,是判断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宫腔镜窄带成像技术能更清晰显示血管形态特征。

3、组织质地脆硬

器械触碰时易引发出血,组织弹性明显降低。癌变区域常呈现灰白色或暗红色,部分病例可见纤维素样渗出物覆盖。这种质地改变反映肿瘤组织坏死和间质反应,需注意与子宫内膜息肉或黏膜下肌瘤相鉴别。操作时应避免过度机械刺激导致病灶扩散。

4、边界不清

病变区域与正常内膜呈浸润性过渡,无明确分界线。部分病例可见蟹足样向肌层延伸的迹象,提示可能存在肌层浸润。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可提高对浸润深度的判断准确性。对于绝经后妇女出现的此类表现应高度警惕恶性可能。

5、坏死溃疡

晚期病例可见灰黄色坏死组织覆盖,伴有深浅不一的溃疡形成。坏死区周围可见充血水肿带,部分病例合并宫腔积脓。这种表现提示肿瘤生长过快导致血供不足,常伴随异常阴道排液症状。取样时应避开坏死区域以确保病理检查准确性。

建议出现异常子宫出血或绝经后出血的患者及时进行宫腔镜检查,检查前3天避免性生活及阴道冲洗。确诊后应根据病理分期选择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等综合治疗方式,术后需定期随访监测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变化。日常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保持适度运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