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双肺呼吸音粗

新生儿双肺呼吸音粗可能是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常见原因有羊水吸入、新生儿肺炎、先天性呼吸道畸形等。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
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吸入羊水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轻度发绀,听诊可闻及粗湿啰音。一般无须特殊治疗,可通过拍背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方式缓解。若症状持续需警惕继发感染,必要时医生可能开具注射用氨苄西林钠、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等药物。
感染性肺炎是常见病理性因素,可能与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感染有关。患儿除呼吸音粗外,常伴有发热、拒奶、口吐泡沫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同时配合氧疗和营养支持。
先天性喉软骨软化、气管狭窄等结构异常可导致通气不畅。这类患儿往往在出生后即出现吸气性喉鸣、三凹征等典型表现。轻度畸形可通过体位调整改善,严重者需行喉镜探查或气管成形术,术后可能需使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减轻水肿。
约1%足月儿会出现良性呼吸急促综合征,与肺液吸收延迟有关。表现为出生后6小时内呼吸频率超过60次/分,但无其他缺氧体征。多数在48-72小时内自行缓解,期间需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必要时给予鼻导管低流量吸氧。
多见于过期产儿或宫内窘迫患儿,胎粪阻塞小气道引发化学性肺炎。典型症状包括皮肤指甲黄染、桶状胸,X线可见斑片状浸润影。重症需机械通气治疗,配合支气管肺泡灌洗,常用药物包括猪肺磷脂注射液、注射用盐酸多巴胺等。
家长发现新生儿呼吸音粗时应注意观察是否伴随呻吟、鼻翼煽动等缺氧表现,保持环境温度24-26℃、湿度50%-60%。喂养时采取少量多次原则,避免呛奶加重呼吸困难。出院后定期随访肺功能,按医嘱完成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等预防接种。哺乳期母亲应保证充足营养,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