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化疗后有什么不良反应

乳腺癌化疗后可能出现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脱发、肝肾功能损伤、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化疗药物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可能对正常细胞造成影响,需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化疗药物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表现为发热、乏力等症状;红细胞减少可能导致贫血,出现头晕、面色苍白;血小板减少可能引发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医生可能根据血常规结果调整化疗方案或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等药物干预。
化疗常引发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口腔黏膜炎等消化道症状。顺铂等药物可能刺激呕吐中枢,严重时需使用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止吐;黏膜损伤可能导致进食疼痛,可用康复新液含漱促进修复。少食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有助于缓解症状。
紫杉醇等化疗药可能损伤毛囊细胞导致脱发,通常在治疗开始后2-3周出现。脱发多为暂时性,化疗结束后3-6个月可逐渐再生。使用温和洗发产品、避免高温吹烫可减少刺激,佩戴冰帽或假发有助于改善外观。
环磷酰胺等药物代谢产物可能对肝肾造成负担,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肌酐异常。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必要时使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等保肝药物。保持充足饮水、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可降低风险。
长春新碱类药物可能引发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或肌力下降。症状轻者可口服甲钴胺片营养神经,严重时需调整化疗方案。避免接触冷刺激、进行适度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症状。
化疗期间应保持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豆制品,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每日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睡眠时间保证7-8小时。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肿瘤标志物,出现持续发热、严重呕吐或出血倾向需立即就医。不良反应个体差异较大,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预防和应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