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肠息肉用切吗

增生性肠息肉通常无须切除,但若伴随腺瘤性改变或直径超过10毫米则建议手术干预。增生性肠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定期复查内镜、病理活检确认性质、内镜下切除、手术切除、调整生活习惯。
对于直径小于5毫米且病理确诊为单纯增生性息肉的患者,可通过每年1次结肠镜监测变化。内镜检查能动态评估息肉生长速度、表面形态及血管分布特征,若发现异常增生或边界不规则需及时干预。
初次发现息肉时需钳取3-5处组织送检,明确是否存在腺瘤性成分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理报告显示绒毛状结构、细胞异型性等癌前病变特征时,即使体积较小也需完整切除。
直径5-20毫米的广基息肉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常用方法包括高频电凝圈套器切除、氩离子凝固术等。术后需禁食24小时并观察有无迟发性出血,切除标本应全部送检以确认切缘是否干净。
对于多发息肉、基底宽度超过20毫米或疑似癌变的病例,需行腹腔镜肠段切除术。术前需完善CT评估肠壁浸润深度,术后定期监测癌胚抗原水平并每半年复查肠镜。
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摄入,每日补充20克膳食纤维可降低复发风险。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可能抑制息肉再生,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胃肠道出血风险。
术后应保持低渣饮食2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创面出血。建议每3年接受结肠镜随访,尤其是有家族史或既往腺瘤性息肉患者。日常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需立即复诊,肠息肉复发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密切相关,长期吸烟饮酒者需加强筛查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