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的症状及治疗

消化内科编辑 医普小能手
0次浏览

关键词: #息肉 #胃息肉

胃息肉通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腹胀、恶心或消化道出血。治疗方式主要有内镜下切除、药物治疗、定期随访观察等。

1、上腹隐痛

胃息肉引起的上腹隐痛多表现为间歇性钝痛,与进食无明确关联。这种症状可能与息肉刺激胃黏膜或影响胃蠕动有关。若疼痛持续加重或规律性发作,需警惕息肉恶变可能。建议通过胃镜检查明确息肉性质,直径小于5毫米的无蒂小息肉可暂不处理,但需每6-12个月复查。

2、腹胀不适

较大胃息肉可能阻碍胃内容物排空,导致餐后饱胀感明显。这种情况常见于胃窦部带蒂息肉,可能伴随嗳气或早饱症状。日常应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豆类、洋葱等产气食物摄入。对于直径超过10毫米的息肉,通常建议在内镜下用高频电切术或黏膜切除术治疗。

3、恶心呕吐

胃底或贲门部息肉可能引发反射性恶心,尤其在息肉脱垂至幽门时可能造成间歇性梗阻。此类症状需与胃炎、胃食管反流病鉴别。可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片促进胃排空,或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胃黏膜。内镜治疗前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查,预防术后出血。

4、消化道出血

表面糜烂的胃息肉可能引发明显黑便或呕血,常见于腺瘤性息肉或炎症性息肉。急性出血期需禁食,并静脉注射奥美拉唑钠抑制胃酸。出血稳定后可通过钛夹封闭创面或氩离子凝固术止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需评估药物相关性息肉可能。

5、贫血乏力

慢性隐匿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这种情况多见于胃体部多发性息肉。除补充琥珀酸亚铁片外,应排查幽门螺杆菌感染,该菌可能与增生性息肉形成有关。病理确诊为胃底腺息肉者通常无须特殊处理,但需监测胃泌素水平。

发现胃息肉后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过度饮酒。术后1个月内以软食为主,忌食粗硬、过热食物。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需规范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克拉霉素片和胶体果胶铋胶囊进行根除治疗。定期胃镜复查是预防癌变的关键,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建议每年复查,增生性息肉可2-3年复查一次。日常生活中出现持续腹痛、体重下降或大便潜血阳性时需及时就诊。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