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腺泡细胞癌病理表现

胰腺腺泡细胞癌的病理表现主要包括肿瘤细胞呈腺泡状排列、胞质内酶原颗粒丰富、核分裂象多见等特征。该肿瘤属于胰腺外分泌部恶性肿瘤,可能伴随局部浸润或远处转移,需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肿瘤细胞常模拟正常胰腺腺泡结构,形成大小不一的腺泡样或小梁状排列。细胞核位于基底侧,胞质嗜酸性,腺泡中央可见少量管腔。免疫组化显示胰蛋白酶、脂肪酶等外分泌酶阳性,有助于与其他胰腺肿瘤鉴别。
肿瘤细胞胞质内富含嗜酸性酶原颗粒,PAS染色呈阳性反应。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直径300-1500nm的电子致密颗粒,此为分泌性囊泡的特征性表现。颗粒数量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低分化型可能颗粒减少。
细胞核呈现明显多形性,核浆比例增高,核仁突出,核分裂象易见。高级别肿瘤中可见病理性核分裂,部分病例伴有奇异型多核巨细胞。Ki-67增殖指数通常超过20%,提示较强侵袭性。
肿瘤间质可呈现纤维组织增生或透明变性,部分区域伴有淋巴细胞浸润。间质比例在不同病例中差异较大,少数病例可能出现显著的促结缔组织增生反应,类似胰腺导管腺癌的表现。
晚期病例常见肝脏、淋巴结或腹膜转移,转移灶仍保留腺泡样结构。部分病例转移至皮下脂肪组织时可引发脂肪坏死,这与肿瘤分泌脂肪酶有关。骨转移时可能引起成骨性或溶骨性改变。
胰腺腺泡细胞癌患者确诊后应限制高脂饮食,避免刺激胰腺分泌。治疗期间需监测营养状态,必要时补充胰酶制剂。建议定期复查腹部影像学及肿瘤标志物,术后患者应每3-6个月随访一次,关注有无复发或转移征象。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但需避免剧烈活动导致体力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