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扭伤后遗症有哪些危害

关键词: #后遗症
关键词: #后遗症
踝部扭伤后遗症可能引发慢性疼痛、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肌肉萎缩和活动受限等危害。踝部扭伤后遗症通常由韧带松弛、关节囊损伤、软骨磨损、神经压迫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引起,可通过康复训练、支具固定、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修复等方式干预。
踝部扭伤后未彻底修复可能导致局部慢性炎症,刺激神经末梢产生持续性钝痛或刺痛。疼痛常在活动后加重,可能伴随踝关节肿胀和局部皮温升高。慢性疼痛会影响日常行走和运动能力,长期存在可能诱发代偿性步态异常。针对此类情况,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或洛索洛芬钠片等药物控制炎症,同时结合超声波治疗促进组织修复。
外侧副韧带损伤后松弛会导致踝关节机械稳定性下降,表现为反复崴脚和关节错动感。关节不稳可能加速软骨磨损,增加二次损伤概率。患者上下楼梯或不平路面时易出现突发性踝内翻,严重时可能伴发韧带完全断裂。康复方案包括腓骨肌群强化训练、平衡垫练习和功能性踝关节支具保护,必要时需进行韧带重建手术。
反复扭伤造成的关节面应力异常可导致软骨退化,早期表现为晨起关节僵硬,后期出现持续性疼痛和活动弹响。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变窄和骨赘形成。创伤性关节炎进展后可能需进行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等软骨保护剂,晚期病例可能需关节融合术或置换术。
长期制动或疼痛回避会导致腓骨长短肌和胫骨前肌废用性萎缩,表现为小腿围度减小和肌力下降。肌肉萎缩会进一步削弱关节动态稳定性,形成恶性循环。康复治疗需循序渐进进行抗阻训练,如弹力带足外翻练习、提踵训练等,配合电刺激疗法激活肌肉收缩。
关节粘连和软组织挛缩可能导致背屈或跖屈角度丧失,影响下蹲、跑步等动作完成。长期活动受限可能继发跟腱短缩和足弓结构改变。物理治疗包括关节松动术、动态拉伸和水中运动疗法,严重粘连可能需麻醉下手法松解或关节镜手术。
踝部扭伤后应尽早进行规范治疗,伤后48小时内遵循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恢复期避免过早负重,可进行非负重状态下的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日常选择鞋帮较高的运动鞋提供支撑,运动前充分热身并加强本体感觉训练。若持续存在肿胀疼痛或关节不稳感,建议及时至骨科或运动医学科就诊,通过MRI评估韧带损伤程度,必要时进行手术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