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障碍是精神病还是心理疾病

神经内科编辑 医普小能手
28次浏览

关键词: #精神病 #精神

心境障碍属于精神疾病范畴,同时具有心理疾病特征。精神疾病通常指由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导致的大脑功能异常,而心理疾病更强调情绪、行为等心理过程异常。心境障碍作为两者交叉范畴的疾病类型,主要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需通过精神科或心理科专业评估确诊。

1、精神疾病属性

心境障碍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中精神与行为障碍的诊断标准,存在明确的神经递质紊乱、脑区功能异常等生物学基础。典型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或高涨,常伴随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躯体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临床常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盐酸氟西汀胶囊等抗抑郁药调节神经递质平衡。

2、心理疾病特征

该疾病与性格特征、应激事件等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症状。患者普遍存在负性认知偏差,如过度自责、绝望感等心理体验,心理量表评估可见显著异常。心理治疗需配合盐酸舍曲林片等药物,帮助重建健康认知模式。

3、诊断特殊性

心境障碍需通过精神检查、心理评估与躯体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部分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可能出现类似抑郁表现,而脑卒中后抑郁则兼具器质性与心因性特征。临床常用米氮平片联合心理疏导进行综合治疗。

4、治疗交叉性

规范治疗需药物与心理干预并重,急性期以盐酸帕罗西汀片等药物控制症状为主,缓解期侧重认知行为治疗。物理治疗如重复经颅磁刺激也可改善难治性病例,但须在专业机构由医师操作。

5、社会认知误区

公众常将精神疾病等同于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事实上心境障碍患者多数保持现实检验能力。普及疾病知识有助于消除病耻感,早期使用氢溴酸西酞普兰片等药物可显著改善预后。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避免酒精等神经活性物质摄入。家属应学习非批判性沟通技巧,发现持续情绪异常时及时陪同就医。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维持治疗预防复发。注意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换方案。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