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消融术是什么手术

肝癌消融术是一种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直接破坏肝癌组织的微创治疗技术,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等方式。
射频消融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热能,使肿瘤组织局部温度升高至60-100摄氏度,导致蛋白质变性及细胞凝固性坏死。该技术适用于直径小于3厘米的单发肝癌病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操作时需在影像引导下将电极针精准穿刺至肿瘤部位,术后可能出现短暂发热或局部疼痛,需配合保肝治疗。
微波消融通过电磁波使肿瘤组织内水分子高速震动产生热能,消融范围较射频更广且不受组织阻抗影响。对于靠近大血管或膈肌的病灶更具优势,可处理3-5厘米的肿瘤。治疗中需注意避免胆管及胃肠道的热损伤,术后需监测肝功能变化。
冷冻消融采用氩氦刀系统快速冷冻肿瘤至零下40摄氏度以下,通过冰晶形成破坏细胞结构。适用于特殊解剖位置的肝癌,如肝包膜下或邻近重要脏器的病灶。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冷休克反应,术后需关注出血风险及血红蛋白尿情况。
化学消融主要使用无水乙醇注射,通过脱水作用和蛋白凝固导致肿瘤坏死。多用于无法耐受热消融的患者或作为辅助治疗,对小于2厘米的病灶效果较好。操作时需精确控制注射剂量,避免乙醇扩散损伤正常肝组织。
消融术适合早期肝癌、肝功能Child-PughA/B级患者,或作为肝移植前的桥接治疗。禁忌证包括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大量腹水或肿瘤紧邻重要结构。术前需通过增强CT/MRI评估肿瘤大小、数量及血管关系,术后定期复查影像学及肿瘤标志物。
肝癌消融术后需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1-2周。饮食宜选择高蛋白、低脂易消化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及优质蛋白。术后1个月复查肝功能及甲胎蛋白,每3个月进行影像学随访。出现持续发热、腹痛加重或皮肤黄染应及时就医,长期需配合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