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怎么回事

热射病可能由高温环境暴露、剧烈运动、散热功能障碍、基础疾病、药物影响等原因引起,热射病可通过脱离高温环境、物理降温、补液治疗、药物治疗、器官支持等方式治疗。
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会导致体温调节失衡。常见于夏季户外作业者或密闭空间滞留人群,可能出现头晕、皮肤灼热等症状。须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用湿毛巾冷敷颈部及腋下。藿香正气口服液、十滴水、仁丹等药物可辅助缓解症状。
高强度运动时产热超过散热能力。多见于运动员、军训人员,伴随大量出汗后无汗、肌肉痉挛等表现。应停止活动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必要时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运动前可预防性服用口服补液盐散。
汗腺异常或皮肤疾病影响散热效率。常见于烧伤患者、硬皮病患者,特征为皮肤干燥发烫。需用冰毯进行全身降温,配合氯丙嗪注射液控制体温中枢异常。散热障碍者应避免穿戴不透气衣物。
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会增加发病风险。患者可能出现谵妄、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除降温措施外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使用甲巯咪唑片控制甲亢。慢性病患者夏季应定期监测体温。
抗胆碱药、利尿剂等药物可能干扰体温调节。服药人群若出现39度以上高热伴意识模糊,需停用可疑药物并用冰盐水灌肠降温。苯巴比妥钠注射液可用于控制药物引起的惊厥发作。
预防热射病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高温时段减少外出。户外工作者应每30分钟到阴凉处休息,穿戴浅色透气衣物。饮食宜选择西瓜、黄瓜等富含水分果蔬,避免酒精和咖啡因摄入。出现头痛恶心等先兆症状时,应立即用冷水擦拭身体并就医。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夏季建议保持室内温度26-28度,必要时使用空调或风扇辅助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