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怀疑自己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皮肤肿瘤,早期可能表现为不对称、边缘不规则、颜色不均匀的痣或新生物。黑色素瘤主要有遗传因素、紫外线过度暴露、免疫功能异常、痣细胞恶变、慢性刺激等原因引起。建议发现可疑皮损时及时就医,通过皮肤镜或病理检查确诊。
部分黑色素瘤患者存在CDKN2A或CDK4基因突变等遗传易感性。这类患者常有家族聚集发病史,可能伴随多发性非典型痣。日常需定期进行全身皮肤自查,每6-12个月接受专业皮肤科检查。对于高危人群,可考虑进行基因检测筛查。
长期日光暴晒是主要诱因,紫外线会导致黑色素细胞DNA损伤。常见于经常户外工作者或日光浴爱好者,皮损好发于头颈、四肢等暴露部位。预防需做好物理防晒,使用SPF30以上防晒霜,避免正午时段暴晒。
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HIV感染等免疫低下状态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这类患者可能出现快速增长的色素性皮损,或原有痣突然增大变色。需定期监测皮肤变化,必要时调整免疫抑制方案。
先天性巨痣或发育不良痣可能恶变,表现为原有痣体增大、瘙痒、出血等。直径超过6毫米的痣、边界模糊的痣需特别警惕。建议通过皮肤镜动态观察,对可疑皮损进行预防性切除。
足底、手掌等易摩擦部位的痣长期受机械刺激可能恶变。临床可见病灶出现溃疡、卫星灶等进展表现。对摩擦部位的色素痣建议早期干预,可选择手术切除配合病理检查。
日常应注意观察皮肤新发或变化的色素性皮损,记录其大小、形态变化。避免抠抓或自行处理可疑皮损,防止刺激导致扩散。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适量补充维生素D但需避免日晒。确诊患者应严格遵医嘱进行规范化治疗和随访,早期黑色素瘤通过手术切除预后较好。术后需定期复查皮肤、淋巴结和影像学,监测是否有复发或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