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拉血是怎么回事

急性肠胃炎拉血可能与肠道黏膜损伤、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炎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便血、腹痛、腹泻等症状。可通过禁食补液、抗生素治疗、止血药物、内镜止血、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
肠道黏膜损伤是急性肠胃炎拉血的常见原因,多由剧烈呕吐或频繁腹泻导致。患者可能出现鲜红色血便或黏液血便,伴随里急后重感。治疗需暂时禁食减轻肠道负担,使用蒙脱石散吸附毒素,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必要时静脉补充电解质。黏膜修复后可逐步恢复流质饮食。
志贺菌、沙门菌等病原体侵袭肠壁时会引起出血性肠炎,典型表现为发热伴脓血便。确诊需进行粪便培养,轻症可用诺氟沙星胶囊控制感染,中重度需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同时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便血严重时加用云南白药胶囊止血。
阿米巴痢疾可导致果酱样血便,贾第鞭毛虫感染可能引起慢性血便。通过粪便镜检可发现病原体,甲硝唑片对阿米巴原虫有效,阿苯达唑片适用于蠕虫感染。治疗期间需注意补充铁剂纠正贫血,避免进食生冷食物防止重复感染。
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时可出现血性腹泻,多伴随腹痛和体重下降。确诊需结肠镜检查,轻中度可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炎症,重症需注射英夫利西单抗。发作期建议低渣饮食,避免奶制品刺激肠道,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
肠系膜血管栓塞或低灌注可能导致肠壁缺血坏死,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后排出暗红色血便。需紧急进行增强CT检查,轻度缺血可禁食并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改善循环,大面积坏死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高龄或心血管疾病患者需特别注意预防。
急性肠胃炎患者出现血便时应立即停止进食,记录出血量和颜色变化,保持卧位减少肠道蠕动。恢复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纤维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每日监测体温和血压,观察有无面色苍白、心悸等贫血表现。血便持续超过24小时或伴随高热、意识模糊时须急诊处理,儿童及老年人出现血便需优先就医。注意便后清洁会阴部,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