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的病原体是什么意思

儿科编辑 健康小灵通
0次浏览

关键词: #小儿

小儿麻痹症的病原体是指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1、病毒特性

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根据抗原性差异可分为I型、II型和III型三个血清型。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较强,耐酸耐乙醚,但对高温、紫外线及含氯消毒剂敏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元,尤其偏好脊髓前角灰质区。

2、传播途径

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粪便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消化道传播,潜伏期未发病者及无症状感染者均可成为传染源。病毒在咽部存活1-2周,肠道内可存活2-6周,密切接触者可能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3、致病机制

病毒经口进入后在咽部及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复制,随后进入局部淋巴组织增殖。少数情况下病毒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破坏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所支配肌肉出现弛缓性瘫痪。瘫痪多呈不对称性分布,以下肢多见。

4、免疫特点

感染后机体可产生型特异性中和抗体,IgG抗体可维持终身。肠道局部产生的分泌型IgA抗体能阻止病毒再感染。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与自然感染相似,但减毒活疫苗可能发生毒力返祖。

5、检测方法

病原学诊断包括病毒分离培养、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发病早期可取咽拭子或粪便标本接种人胚肾细胞培养,RT-PCR法可快速检测病毒RNA。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

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方式是按时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家长需注意婴幼儿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者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出现发热、肢体疼痛等前驱症状时应立即就医,确诊患者须隔离治疗。康复期可配合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改善运动功能,饮食需保证充足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