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的病因及症状有哪些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因包括病毒直接侵袭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发热、肢体疼痛、弛缓性瘫痪等。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可能累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不可逆的肌肉麻痹。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导致小儿麻痹症的直接病原体,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消化道侵入人体,在咽部和肠道黏膜复制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当病毒突破血脑屏障侵袭中枢神经系统时,可选择性破坏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尤其好发于腰膨大和颈膨大部位。未接种疫苗或免疫缺陷的儿童感染后更易出现神经系统损害。
前驱期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发热,体温可达38-39摄氏度,伴有头痛、咽痛、食欲减退等类似感冒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此阶段持续1-4天,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炎。约70%的感染者症状可自行缓解,称为顿挫型感染。
病毒侵入神经系统后出现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背部强直、凯尔尼格征阳性。患儿常有全身肌肉疼痛和感觉过敏,拒绝他人触碰肢体。特征性的三角架征表现为坐位时需用双臂在身后支撑身体。此阶段脑脊液检查可见细胞数轻度增高,蛋白含量正常或略高,糖含量正常。
典型症状为不对称的弛缓性瘫痪,以下肢多见,可能累及单侧或双侧肢体。瘫痪通常在发热后2-7天突然发生,24小时内达到高峰。受累肌群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但感觉功能保持正常。严重者可出现延髓麻痹,表现为吞咽困难、发音障碍甚至呼吸肌麻痹。瘫痪程度与病毒毒力及受累神经元数量相关。
急性期过后,未死亡的神经元可部分代偿功能,但受损运动神经元支配的肌肉会逐渐萎缩。常见后遗症包括肢体畸形、关节挛缩和脊柱侧弯。下肢不等长可导致跛行,严重者需依赖轮椅。部分患儿可能遗留慢性肌肉疼痛和疲劳综合征。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疾病发生,我国已将脊髓灰质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的方法是按时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目前我国采用2月龄、3月龄、4月龄和4周岁各接种1剂的免疫程序。患儿发病后应严格隔离治疗,密切观察呼吸功能变化。康复期需进行物理治疗和矫形器辅助,定期评估肌肉功能恢复情况。家长应注意培养儿童良好卫生习惯,避免接触疑似病例的排泄物污染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