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咽部有米粒状疙瘩

耳鼻喉科编辑 医点就懂
0次浏览

关键词: #口腔 #疙瘩

口腔咽部出现米粒状疙瘩可能与口腔黏膜病变、病毒感染或局部炎症有关,常见原因包括慢性咽炎、口腔乳头状瘤、疱疹性咽峡炎、口腔扁平苔藓或黏液腺囊肿。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处理。

1、慢性咽炎

长期吸烟或反复感冒可能引发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形成颗粒状突起。伴随咽干、异物感,可通过咽部检查确诊。治疗需戒烟并使用复方硼砂含漱液清洁,配合咽炎片缓解症状,必要时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

2、口腔乳头状瘤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舌根或软腭出现菜花样赘生物。表现为无痛性突起,需病理活检鉴别。临床常用激光切除术治疗,术后可联合干扰素喷雾剂预防复发。

3、疱疹性咽峡炎

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时,咽部会出现灰白色疱疹伴剧烈疼痛。儿童多见,需与手足口病鉴别。治疗使用利巴韦林颗粒抗病毒,配合开喉剑喷雾剂缓解症状,发热时可用布洛芬混悬液。

4、口腔扁平苔藓

免疫异常引发的口腔黏膜网状白纹伴糜烂,好发于颊黏膜。可能伴随灼痛感,需避免辛辣刺激。常用曲安奈德口腔软膏局部涂抹,严重者口服泼尼松片。

5、黏液腺囊肿

唾液腺导管阻塞导致的下唇黏膜透明水疱样隆起,易反复破裂。较小囊肿可观察,较大者需手术切除。术后用氯己定含漱液预防感染,避免咬唇习惯。

日常需保持口腔清洁,每日使用软毛牙刷刷牙两次,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避免过烫、辛辣饮食,戒烟限酒。出现疙瘩持续增大、出血或疼痛加剧时,应立即到口腔黏膜科或耳鼻喉科就诊。儿童患者家长应注意观察进食情况,防止误吞异物。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