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皮肤科编辑 医言小筑
0次浏览

关键词: #脂溢性皮炎 #皮炎

脂溢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皮脂分泌异常、马拉色菌过度增殖、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反应失调及遗传因素有关。该疾病是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见于皮脂腺丰富区域。

1、皮脂分泌异常

皮脂腺过度活跃导致皮脂分泌增多,为马拉色菌提供生长环境。青春期、压力或激素变化可能诱发皮脂分泌异常。临床表现为皮肤油腻、鳞屑增多,可通过低糖低脂饮食调节,严重时需外用酮康唑洗剂抑制皮脂分泌。

2、马拉色菌过度增殖

马拉色菌是皮肤常驻真菌,其代谢产物可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当皮脂中甘油三酯被分解为游离脂肪酸时,会引发炎症反应。表现为红斑伴黄色油腻鳞屑,常用二硫化硒洗剂或联苯苄唑乳膏进行抗真菌治疗。

3、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角质层结构破坏导致经皮水分丢失增加,外界刺激物易渗透引发炎症。过度清洁、紫外线照射或频繁去角质可能损伤屏障。需使用含神经酰胺的修复霜,配合吡美莫司乳膏缓解炎症反应。

4、免疫反应失调

Th1/Th2细胞平衡被打破,促炎因子如IL-1β、TNF-α释放增多。HIV感染者或器官移植后患者更易出现免疫相关脂溢性皮炎。治疗需短期应用氢化可的松软膏控制急性炎症。

5、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FLG基因突变导致丝聚蛋白合成减少。家族中有特应性皮炎或银屑病史者发病率较高。这类患者需长期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护肤产品,避免诱发因素。

脂溢性皮炎患者应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减少奶制品摄入。日常选用pH5.5弱酸性清洁产品,洗浴水温不超过38℃。外出时做好物理防晒,避免搔抓皮损。建议每2-3个月复查皮损情况,顽固性病例需排查免疫系统疾病。冬季可增加空气湿度至50%-60%,有助于维持皮肤屏障功能。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