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静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长期卧床、手术创伤等。深静脉血栓可能导致肺栓塞、血栓后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久坐不动、长期卧床、长途旅行等情况下,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容易导致血液淤积。血液淤积会使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局部聚集,增加血栓形成概率。对于需要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的人群,建议每隔1-2小时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
外伤、手术、静脉穿刺等都可能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受损的内皮细胞会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系统。血管内皮损伤后,血小板会黏附在损伤部位形成血栓。骨折、严重创伤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
遗传性凝血功能异常、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妊娠等都可能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抗凝血酶缺乏症、蛋白C或蛋白S缺乏等遗传性疾病会增加血栓风险。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凝血因子水平升高,同时肿瘤可能压迫血管导致血流缓慢。
中风、手术后、重症患者等需要长期卧床的人群是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卧床超过3天就会显著增加血栓风险。对于这类患者,医护人员会评估血栓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如使用抗凝药物、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等。
骨科手术特别是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以及腹部大手术、盆腔手术等都会显著增加深静脉血栓风险。手术创伤会激活凝血系统,同时术后卧床也会导致血流缓慢。这类患者术后通常需要接受药物或物理预防措施。
预防深静脉血栓需要针对不同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高危人群应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乘坐长途交通工具时应经常活动下肢,穿着医用弹力袜也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