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样肉瘤是个什么病

关键词: #肉瘤
关键词: #肉瘤
上皮样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多见于青少年和年轻成人,好发于四肢远端如手指、手掌、前臂等部位。上皮样肉瘤可能与基因突变、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无痛性皮下结节或溃疡性肿块,易误诊为良性病变。建议发现异常肿块时尽早就医,通过病理活检明确诊断。
上皮样肉瘤好发于15-40岁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肿瘤多起源于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初期为缓慢增大的硬结,表面可能出现溃疡。病理特征为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混合排列,免疫组化显示角蛋白和EMA阳性。该病生长隐匿,早期易与腱鞘囊肿、纤维瘤等混淆。
典型表现为四肢远端单发性质硬肿块,约半数病例伴有疼痛或触痛。随着进展可能出现皮肤破溃、渗液或继发感染。部分病例可沿神经血管束扩散,晚期通过淋巴或血行转移至肺、骨等器官。影像学检查可见边界不清的软组织占位,偶伴钙化灶。
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细针穿刺常因取材不足导致假阴性,推荐手术切除活检。组织学需与滑膜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鉴别。分子检测可发现SMARCB1/INI1基因缺失,这是重要的诊断标志物。分期检查需包含胸部CT、骨扫描等评估转移情况。
广泛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需保证足够阴性切缘。放疗用于降低局部复发率,化疗多用于转移病例。靶向药物如帕博利珠单抗对部分患者有效。由于复发率高,术后需长期随访,五年生存率约为50-70%,转移后预后较差。
肿瘤大小、深度、切缘状态和是否存在转移是主要预后指标。直径超过5厘米、深部浸润或淋巴结转移者预后不良。新型治疗方案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正在临床试验中。患者应定期复查影像学,监测复发迹象,并接受多学科团队的综合管理。
上皮样肉瘤患者术后应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患肢过度负重。均衡饮食有助于恢复,可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摄入。康复期需进行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锻炼,定期复查监测复发。出现新发肿块、持续性疼痛或不明原因消瘦时需立即就诊。心理支持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