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性肉芽肿是什么病

血管炎性肉芽肿是一种以血管壁炎症和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中小血管,可能引发多器官损伤。该病通常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临床表现包括鼻窦炎、肺部病变、肾脏损害等。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
血管炎性肉芽肿的核心病理改变为血管壁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坏死性肉芽肿形成。显微镜下可见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周围环绕多核巨细胞和淋巴细胞。这种病理改变可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引发受累器官缺血性损伤。常见受累部位包括上呼吸道、肺脏和肾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结节或周围神经病变。
典型症状表现为三联征:顽固性鼻窦炎、哮喘样症状和游走性肺浸润影。患者可能出现鼻黏膜溃疡、血性鼻涕、听力下降等耳鼻喉症状。肺部受累时表现为咳嗽、咯血和呼吸困难。肾脏损害多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肾炎,表现为血尿、蛋白尿,严重者可进展至肾功能衰竭。部分病例伴有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活检。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检测阳性率达90%,特异性抗体为抗蛋白酶3抗体。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鼻窦黏膜增厚、肺部结节或空洞。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证据,典型表现为血管炎合并坏死性肉芽肿。需与结节病、结核等肉芽肿性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分为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两个阶段。诱导期常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重症患者可加用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多采用硫唑嘌呤或甲氨蝶呤。对于难治性病例,可考虑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血浆置换。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和抗体滴度,调整用药方案。
早期规范治疗可使80%患者获得临床缓解,但复发率较高。长期随访需关注药物副作用,如骨质疏松、感染风险增加等。患者应避免接触可能诱发病情活动的环境因素,保持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建议每3-6个月复查炎症指标和器官功能评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血管炎性肉芽肿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鼻腔清洁,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减少感染风险。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限制高盐摄入以减轻肾脏负担。避免剧烈温度变化和空气污染环境刺激呼吸道。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激素剂量。出现新发血尿、呼吸困难或持续发热时应及时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