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脏大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冠状动脉等大动脉血管内壁因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硬化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由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遗传因素等引起,典型症状包括胸痛、心悸、活动后气促,严重时可引发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
长期高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诱因。血液中脂质沉积于血管内皮形成脂纹,逐渐发展为纤维斑块。患者可能出现黄色瘤或角膜弓等体征。需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调脂药物,配合低脂饮食和规律运动。
持续血压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脂质渗透和炎症反应。患者常伴头晕、颈部僵直等症状。建议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同时限制钠盐摄入,每日监测血压变化。
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状态会促进血管氧化应激,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典型表现为多饮多尿、伤口愈合延迟。需通过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列美脲片控制血糖,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小板聚集风险。戒烟后可使用尼古丁贴片辅助,配合肺功能锻炼,必要时咨询戒烟门诊。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遗传疾病可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此类人群应从青年期开始筛查血脂并预防性使用普伐他汀钠片,避免肥胖和久坐生活方式。
心脏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需长期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摄入西蓝花、深海鱼类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定期复查血脂、颈动脉超声等指标,出现持续性胸痛或呼吸困难时立即就医。合并糖尿病者应严格监测血糖,避免足部外伤感染。冬季注意保暖以防血管痉挛诱发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