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急性中耳炎怎么治

小孩急性中耳炎可通过生活干预、药物治疗、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鼓室置管术等方式治疗。急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力低下、过敏反应、腺样体肥大等原因引起。
保持鼻腔通畅有助于缓解咽鼓管阻塞,可使用生理盐水鼻腔喷雾清洁。避免用力擤鼻或呛水,防止病原体逆行感染。哺乳期婴儿应保持头高位喂养,减少奶液反流风险。室内湿度维持在50%-60%,有助于减轻耳部不适。
细菌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罗红霉素分散片等抗生素。疼痛明显可使用布洛芬混悬滴剂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缓解症状。伴有鼻塞时可短期使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改善通气。用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
适用于鼓室积液压力过大引起剧烈耳痛或高热不退的情况。在无菌操作下穿刺鼓膜引流脓液,可快速缓解疼痛并获取分泌物进行病原学检查。术后需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淋浴时进水,通常穿刺孔会在1-2周内自行愈合。
当鼓室内脓液黏稠难以通过穿刺引流时采用,手术切开鼓膜建立持续引流通道。需在耳内镜或显微镜下操作,术后配合抗生素治疗。该术式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如乳突炎或脑膜炎,但可能遗留永久性鼓膜穿孔需后续修补。
针对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通过置入通气管维持中耳压力平衡。通气管通常保留6-12个月自行脱落,期间需定期门诊复查防止管腔阻塞或感染。置管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耳道进水,洗澡时建议使用防水耳塞保护。
急性期应避免乘坐飞机或潜水等气压变化大的活动,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观察体温变化及耳道分泌物性状,若出现颈部僵硬、持续高热或面瘫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锌制剂增强免疫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可降低复发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