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出血做什么检查

大便出血通常需要做粪便常规检查、肠镜检查、肛门指检、血常规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大便出血可能与痔疮、肛裂、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等疾病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粪便常规检查是初步筛查大便出血原因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粪便颜色、性状以及检测隐血试验,可以判断出血部位和程度。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存在出血,但无法确定具体病因。若粪便中出现黏液或脓血,可能提示肠道炎症性疾病。检查前应避免食用动物血制品以免干扰结果。
肠镜检查能直观观察直肠、结肠黏膜病变,是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的金标准。检查可发现内痔、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必要时可进行活检明确病理性质。无痛肠镜需提前清洁肠道,检查后可能出现短暂腹胀。肠息肉切除后需复查防止复发。
肛门指检可快速判断痔疮、肛裂等肛门直肠疾病,医生通过触诊评估肛管压力、肿块及出血点。检查能发现80%的直肠癌,对便血伴有排便习惯改变者尤为重要。检查时可能有轻微不适,但无需特殊准备。若触及硬结或溃疡需进一步做肠镜。
血常规通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评估失血程度,长期慢性出血会导致贫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提示感染性肠病,血小板减少可能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检查需空腹采血,急性大出血时需动态监测血红蛋白变化。
腹部CT或胶囊内镜适用于小肠出血的诊断,能发现血管畸形、肿瘤等病变。CT仿真结肠镜对不能耐受肠镜者可作为替代方案,但灵敏度较低。放射性核素扫描可定位活动性出血点。检查前需禁食,孕妇慎用放射性检查。
出现大便出血时应记录出血颜色、频率及伴随症状,避免剧烈运动和辛辣饮食。鲜红色血便多提示肛门直肠病变,暗红色血便可能源于结肠,黑便常为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出血或伴有消瘦、腹痛者需警惕恶性肿瘤,建议尽早就诊消化内科或肛肠外科。检查后保持清淡饮食,观察是否有持续性出血或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