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新生儿黄疸可能由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溶血性疾病、感染因素、肝胆疾病等原因引起。新生儿黄疸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黄疸类型,与胆红素代谢暂时性不足有关。胎儿期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胆红素需经肝脏代谢,而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善,导致未结合胆红素蓄积。通常出现在出生后2-3天,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可能持续更久。该类型无须特殊治疗,可通过增加喂养频次促进胆红素排泄。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早发型与母乳摄入不足导致肠肝循环增加有关,迟发型可能因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表现为出生后3-5天黄疸持续不退或反复,停喂母乳24-48小时后胆红素可明显下降。确诊后一般无须停止母乳喂养,但需监测胆红素水平,必要时配合光疗。
母婴血型不合(如ABO或Rh血型不合)可能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引发溶血性黄疸。患儿出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进展迅速,可伴贫血、肝脾肿大。需立即检测血型抗体效价,严重者需换血治疗。临床常用免疫球蛋白注射液阻断溶血,必要时输注白蛋白结合游离胆红素。
新生儿败血症、TORCH感染等可导致肝细胞损伤或胆汁淤积。除黄疸外,常伴发热、反应差、吃奶减少等感染征象。需进行血培养、CRP等检测,明确感染源后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引起者可能需更昔洛韦注射液抗病毒治疗。
胆道闭锁、先天性胆管扩张等肝胆系统畸形会导致胆汁排泄障碍,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黄疸伴陶土色大便。需通过肝胆超声、MRCP等检查确诊,胆道闭锁患儿需在生后60天内行葛西手术。遗传代谢病如希特林蛋白缺乏症也可引起黄疸,需基因检测明确。
新生儿黄疸护理需保证每日8-12次母乳喂养促进排便,避免脱水加重黄疸。自然光线下每日观察皮肤黄染范围,特别注意眼白、手心脚心是否发黄。避免使用茵栀黄等中成药,禁止自行晒太阳退黄。若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黄疸进展过快或持续超过两周,需立即就医排查病理性因素。出院后按医嘱复查经皮胆红素测定,早产儿或高危儿需加强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