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乙脑预防针后发烧

接种乙脑疫苗后出现发热属于常见不良反应,通常为低热且1-2天内可自行缓解。发热可能与疫苗激活免疫反应、个体体质差异等因素有关,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持续不退需及时就医。
乙脑疫苗属于灭活疫苗,接种后部分人群会出现免疫系统应答反应,表现为体温轻度升高、注射部位红肿等。这些症状多在接种后6-24小时出现,体温波动在37.3-38.5摄氏度之间,通常伴随食欲减退、乏力等轻微不适。此时可通过多饮水、物理降温等方式处理,避免穿着过多衣物影响散热。疫苗引起的发热反应属于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正常过程,无须过度干预。
当体温持续超过38.5摄氏度或发热超过48小时,需考虑合并其他感染的可能。儿童可能出现哭闹不安、拒食等症状,成人可能伴随头痛、肌肉酸痛等表现。此类情况可能与接种时处于疾病潜伏期、疫苗储存运输不当或个体对疫苗成分过敏有关。此时应避免自行使用退热药物,尤其禁用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药物以防瑞氏综合征。家长需密切监测患儿精神状态,记录体温变化曲线,及时到儿科或感染科就诊排查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继发病症。
接种后应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适当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若出现高热惊厥、皮疹扩散或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须立即急诊处理。建议家长在疫苗接种前如实告知医生儿童过敏史及近期健康状况,接种后留观30分钟以应对急性过敏反应。日常可通过记录疫苗批号、接种时间等信息协助医生判断发热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