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腹泻如何治疗

秋季腹泻可通过调整饮食、口服补液盐、使用止泻药物、补充益生菌、抗病毒治疗等方式治疗。秋季腹泻通常由轮状病毒感染、饮食不当、腹部受凉、细菌感染、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引起。
腹泻期间应选择低脂、低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辛辣刺激性食物。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者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适当补充锌元素有助于肠黏膜修复,可遵医嘱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
预防和纠正脱水是治疗关键,推荐使用口服补液盐Ⅲ。每袋用250毫升温开水冲服,少量多次饮用。补液量根据脱水程度调整,轻度脱水按50毫升/公斤体重补充。若出现呕吐可暂停10分钟后继续服用。严重脱水需及时静脉补液。
蒙脱石散可吸附病原体并保护肠黏膜,成人每次1袋每日3次。消旋卡多曲颗粒能减少肠道分泌,适用于水样便患者。洛哌丁胺胶囊可抑制肠蠕动,但细菌性腹泻禁用。用药前需明确病因,病毒性腹泻通常不推荐强力止泻。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建议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用温水冲服避免高温破坏活性。部分益生菌制剂需冷藏保存。疗程通常持续1-2周,症状缓解后继续服用3-5天巩固效果。
确诊轮状病毒感染时可考虑使用干扰素α2b喷雾剂。利巴韦林颗粒对部分病毒性肠炎有效,但需警惕溶血性贫血等副作用。继发细菌感染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肟颗粒等抗生素。发热超过38.5℃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
秋季腹泻患者需注意休息,保持腹部保暖,便后及时清洁肛周。接触患儿后要规范洗手,餐具玩具定期消毒。轮状病毒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手段,建议2月龄至3岁婴幼儿接种。若腹泻持续3天未缓解,或出现血便、持续呕吐、意识改变等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应循序渐进增加食量,避免过早摄入粗纤维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