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月经不调可能由遗传因素、精神压力、内分泌紊乱、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原因引起。月经不调通常表现为周期异常、经量过多或过少、非经期出血等症状,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部分月经不调与家族遗传倾向有关,如母亲或姐妹存在月经周期异常史,个体发病概率可能增高。这类情况通常无须特殊治疗,但需定期监测月经变化。若伴随严重贫血或疼痛,可遵医嘱使用益母草颗粒、乌鸡白凤丸等中成药调理,或采用短效避孕药如屈螺酮炔雌醇片调节周期。
长期焦虑、紧张或过度疲劳可能抑制下丘脑功能,导致促性腺激素分泌紊乱。表现为周期延长或经量减少,可能伴有失眠、头痛等症状。建议通过心理咨询、规律运动缓解压力,必要时短期使用谷维素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或配合逍遥丸疏肝解郁。
甲状腺功能异常、高泌乳素血症等疾病会干扰性激素平衡。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导致经期延长,甲亢则易引发经量减少;泌乳素升高常伴随闭经。需通过血清激素检查确诊,常用药物包括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甲减,甲磺酸溴隐亭片降低泌乳素,同时配合定坤丹调节月经。
该病与胰岛素抵抗、雄激素过高有关,典型症状为月经稀发、痤疮及多毛。超声可见卵巢多囊样改变。治疗需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如二甲双胍缓释片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调节激素,辅以血府逐瘀胶囊活血调经,同时控制体重有助于恢复排卵功能。
异位内膜组织可导致经期腹痛加剧、经量增多或周期紊乱。腹腔镜检查是诊断金标准,轻症可用散结镇痛胶囊缓解疼痛,中重度需使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抑制内膜生长,或通过腹腔镜手术切除病灶。术后建议长期管理以防复发。
月经不调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节食或剧烈运动。饮食注意补充铁和维生素B族,如瘦肉、菠菜等,减少生冷辛辣刺激。建议记录月经周期变化,异常持续3个月以上应及时就医。肥胖者需控制体重,吸烟饮酒可能加重内分泌紊乱,应尽量避免。适当进行瑜伽、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