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炎怎么得的

新生儿肠炎通常由喂养不当、细菌或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先天性肠道畸形、抗生素使用不当等因素引起。新生儿肠炎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腹胀、发热、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新生儿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喂养过频、奶液过浓或温度不适均可刺激肠黏膜。人工喂养时奶瓶消毒不彻底可能引入致病菌。建议家长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前清洁乳头,配方奶冲泡严格按比例,使用后立即清洗消毒器具。
轮状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可通过污染的手部、衣物或食物传播。新生儿病房交叉感染或家属携带病原体接触婴儿是常见途径。感染后肠黏膜充血水肿影响吸收功能。确诊需粪便培养或抗原检测,病毒性肠炎可口服补液盐,细菌性需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
早产儿IgA分泌不足使肠道屏障薄弱,HIV母婴传播或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更易发生严重感染。这类患儿可能出现血便、持续高热等表现,需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必要时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菌群。
先天性巨结肠、肠旋转不良等畸形导致肠内容物滞留,继发细菌过度繁殖。患儿常有排便延迟、胆汁性呕吐等表现,需通过钡灌肠或超声确诊,轻度可用开塞露辅助排便,严重者需行肠造瘘术等手术治疗。
广谱抗生素破坏肠道正常菌群,使艰难梭菌等条件致病菌增殖。多见于新生儿肺炎、败血症治疗期间,典型表现为水样便伴伪膜。需停用原抗生素,改用甲硝唑片口服,配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恢复微生态平衡。
家长需每日记录新生儿排便次数、性状及尿量,呕吐后保持侧卧防误吸,便后及时清洁臀部预防尿布疹。母乳喂养母亲应避免进食生冷油腻食物,配方奶喂养者须现配现用。出现嗜睡、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表现,或血便、高热超过38.5℃时须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遵医嘱补充葡萄糖电解质溶液,避免过早添加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