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异位性皮炎

异位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剧烈瘙痒和反复发作的湿疹样皮损。该病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异常以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
异位性皮炎患者常有家族过敏史,父母一方患病时子女发病概率较高,双方均患病时概率进一步增加。相关基因突变可导致皮肤屏障蛋白如丝聚蛋白合成减少,使皮肤锁水能力下降。建议有家族史者加强皮肤保湿护理,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
患者体内辅助性T细胞2型优势活化,产生过量白细胞介素等炎症因子,引发皮肤炎症反应。这种免疫失衡可能与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表达异常有关。临床可检测血清IgE水平升高,部分患者伴有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等特应性疾病。
皮肤角质层结构蛋白缺陷导致屏障功能受损,经皮水分丢失增加,外界刺激物更易渗透。常见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冬季加重。建议使用含神经酰胺的润肤剂修复屏障,避免过度清洁。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他克莫司软膏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气候干燥、空气污染、尘螨接触等均可诱发或加重症状。部分患者对镍、香料等接触性过敏原敏感。日常需保持室内湿度,穿着纯棉衣物,避免使用碱性洗剂。急性发作期可短期外用氢化可的松乳膏控制炎症。
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可分泌超抗原加剧炎症,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能引发疱疹样湿疹。皮损渗出时需警惕继发感染,可做细菌培养指导用药。合并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菌药物,配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缓解瘙痒。
患者应建立长期皮肤管理计划,每日使用无刺激润肤剂,洗澡水温控制在37℃以下。避免搔抓导致苔藓样变,必要时夜间戴棉质手套。饮食注意记录可疑致敏食物,合并呼吸道过敏症状时需同步治疗。急性期皮损渗液明显或广泛感染时,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评估系统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