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腹泻怎么回事

小儿发烧腹泻可能由肠道病毒感染、细菌性肠炎、饮食不当、受凉或轮状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液治疗、调整饮食、使用药物、物理降温或就医检查等方式治疗。
肠道病毒感染是小儿发烧腹泻的常见原因,主要由诺如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病毒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接触传播,表现为发热伴水样便,可能伴随呕吐。治疗需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或小儿腹泻宁糖浆。家长需注意餐具消毒与手部卫生。
细菌性肠炎多由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感染导致,常见于进食不洁食物后,症状为高热、黏液脓血便。需化验大便常规确诊,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或黄连素片。家长需观察患儿精神状态,若出现嗜睡或尿量减少应立即就医。
喂养过量、食物过敏或突然转换奶粉可能引发消化功能紊乱,表现为低热伴糊状便。建议暂停添加新辅食,母乳喂养母亲需避免进食海鲜等易致敏食物。可少量多次喂食米汤或苹果泥,必要时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
腹部受凉或饮用冷饮可能导致肠蠕动加快,出现短暂性腹泻与低热。可用热水袋热敷腹部,穿着肚兜保暖,饮食选择温热的焦米粥或面汤。若24小时内未缓解需排除感染因素。
轮状病毒肠炎好发于秋冬季,典型表现为先呕吐后腹泻,大便呈蛋花汤样伴高热。需特别注意脱水症状,可口服补液盐Ⅲ预防电解质紊乱,必要时静脉补液。可遵医嘱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锌制剂或布拉氏酵母菌散。
患儿出现发烧腹泻时,家长应记录体温变化、排便次数及性状,保持臀部清洁防止红臀。饮食选择低脂易消化的面条、米粥,避免高糖饮料。注意补充水分,每次腹泻后补充50-100毫升口服补液盐。若发热超过38.5摄氏度、腹泻持续3天未缓解或出现血便、抽搐等症状,须立即就医。平时注意培养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婴幼儿用品定期煮沸消毒,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