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自查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可通过观察月经异常、触摸腹部肿块、关注排尿排便变化、监测贫血症状及定期妇科检查等方式自查。子宫肌瘤可能与激素水平异常、遗传因素、妊娠史、肥胖及饮食结构失衡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经量增多、下腹坠胀、尿频便秘等症状。
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或经量明显增多是子宫肌瘤的常见表现。黏膜下肌瘤容易导致子宫内膜面积增大,引发持续性出血,可能伴随血块排出。若连续3个月出现非经期出血或经血量超过80毫升,需警惕肌瘤生长。建议记录月经周期和出血量,使用卫生巾数量突增时及时就医。
当肌瘤直径超过5厘米时,平躺屈膝状态下可能在下腹部触及硬质包块。多发肌瘤可能呈现凹凸不平的触感,按压时通常无疼痛感但伴有下坠感。晨起膀胱充盈时更易发现,但需与便秘粪块鉴别。触摸发现固定肿块应避免用力按压,尽快进行超声检查。
子宫前壁肌瘤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后壁肌瘤可能造成排便困难或里急后重感。突发的夜尿增多或排尿中断现象可能提示肌瘤增大。这些症状易被误认为泌尿系统或肠道问题,若同时伴有月经改变需重点排查子宫肌瘤。
长期经量过多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指甲脆裂等症状。静息状态下心率超过100次/分钟或活动后心悸明显加重时,应检测血红蛋白水平。贫血程度与肌瘤大小不一定成正比,黏膜下小肌瘤也可能引发严重贫血。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妇科双合诊和超声检查,能发现早期无症状肌瘤。超声可明确肌瘤位置、大小及数量,经阴道超声对3厘米以下肌瘤检出率更高。有家族史者应从30岁开始加强筛查,绝经后新发肌瘤或原有肌瘤快速增长需排除恶变可能。
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调节雌激素水平,限制红肉摄入并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比例。适量运动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避免增加腹压的剧烈运动。所有自查发现异常都需经阴道超声或核磁共振确诊,根据年龄、症状和生育需求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或手术方案。桂枝茯苓胶囊、宫瘤消胶囊等中成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必要时可采用米非司酮片等西药控制肌瘤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