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化疗后血小板降低时怎么办

孩子化疗后血小板降低可通过调整饮食、避免外伤、监测症状、药物治疗、输注血小板等方式处理。化疗药物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通常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
建议家长为孩子准备富含优质蛋白和铁元素的食物,如瘦肉泥、动物肝脏、菠菜等,有助于促进血小板生成。避免食用坚硬、带刺或过热食物,减少口腔黏膜损伤风险。可将食材切碎煮烂,采用蒸煮炖等烹饪方式。
家长需清除家中尖锐物品,为孩子选择软毛牙刷和防滑拖鞋。限制剧烈运动,玩耍时应有成人看护。剪指甲时使用婴儿安全剪刀,避免抓伤皮肤。若需注射或采血,按压穿刺点5-10分钟至完全止血。
每日检查孩子皮肤有无新发瘀点瘀斑,观察大小便颜色。记录出血次数和出血量,关注是否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颅内出血征兆。建议家长准备冰袋用于鼻出血时冷敷鼻梁,使用生理盐水喷雾保持鼻腔湿润。
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氨肽素片、咖啡酸片等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严重出血时可遵医嘱使用酚磺乙胺注射液止血。禁止自行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⁹/L或伴有活动性出血时,需在医疗机构输注机采血小板。输注前应进行血型交叉配型,输注后监测体温和过敏反应。多次输注可能产生抗体,建议采用白细胞滤除型血小板制剂。
化疗期间应每周检测血常规,血小板持续降低时需评估化疗方案调整必要性。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减少感染风险。恢复期可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避免碰撞。若出现呕血、血尿或意识改变,须立即就医。定期随访监测骨髓功能恢复情况,多数患儿在化疗结束后2-3个月血小板可逐渐回升至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