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鹅口疮的监护人如何判断

小儿五官科编辑 医语暖心
156次浏览

关键词: #儿童 #鹅口疮

儿童鹅口疮的监护人可通过观察口腔黏膜白斑、进食异常、情绪变化等表现进行初步判断。鹅口疮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典型症状包括口腔内白色凝乳状斑块、拒食、哭闹不安等,严重时可能伴随低热或腹泻

1、口腔黏膜白斑

鹅口疮最显著的特征是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常见于颊黏膜、舌面或上颚。这些斑块形似凝乳,但擦拭后可能露出红色创面。家长可用干净棉签轻触斑块,若难以擦除且基底充血,需高度警惕真菌感染。日常应注意奶瓶、玩具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2、进食行为异常

患儿可能出现吮吸无力、拒食或进食时哭闹。白色念珠菌增殖会导致口腔灼痛感,尤其哺乳时疼痛加剧。家长可观察婴儿是否突然抗拒奶嘴或母亲乳头,进食量较平日明显减少。此时应改用小勺喂食温凉流质食物,减少黏膜刺激。

3、情绪持续烦躁

不明原因的持续哭闹、睡眠中断可能是疼痛信号。鹅口疮引起的黏膜损伤在夜间卧位时更易产生灼热感。家长需记录孩子哭闹频率与进食、睡眠的关联性,若伴随流涎增多或磨牙动作,应及时检查口腔。

4、伴随体温波动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37.5-38℃的低热,通常与继发细菌感染或炎症反应有关。家长需每日定时测量腋温,若发热持续超过24小时或体温超过38.5℃,提示可能合并其他感染,须就医进行血常规检查。

5、排便习惯改变

真菌毒素可能引发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腹泻或尿布疹。家长需观察大便性状是否变稀、次数增多,以及会阴部是否出现红色丘疹。此类情况说明感染可能已扩散至消化道,需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

监护人发现上述症状后,应避免自行刮除白斑或使用偏方。建议用2%碳酸氢钠溶液轻柔清洁口腔,哺乳前后清洗乳头或奶嘴。保持患儿手部卫生,剪短指甲防止抓伤口腔。若症状3日内无改善或出现发热、脱水等表现,需及时至儿科或口腔科就诊,医生可能开具制霉菌素混悬液、克霉唑口腔贴片等药物。日常注意营养补充,可适量给予维生素B族和益生菌帮助黏膜修复。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