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胸部长啥样

乳腺癌发生时胸部可能出现皮肤凹陷、乳头内陷、橘皮样改变、无痛性肿块或乳头血性溢液等异常表现。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细胞恶性增殖形成的肿瘤,早期症状隐匿,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局部特征性改变。
肿瘤侵犯乳腺韧带导致皮肤被牵拉形成酒窝状凹陷,多发生在乳房外上象限。这种改变在双臂上举时更为明显,可能伴随乳房轮廓改变。需与哺乳期乳腺炎引起的皮肤粘连相鉴别,后者常有红肿热痛表现。
中央区肿瘤可导致乳头回缩或偏斜,单侧突发性内陷更具临床意义。先天性乳头内陷多为双侧对称,而病理性内陷往往进展迅速。部分患者可能伴有乳头湿疹样改变,表现为脱屑、糜烂等佩吉特病特征。
癌细胞阻塞淋巴管引发皮肤水肿,毛囊处形成点状凹陷使皮肤呈现橘皮样外观。这种改变常见于炎性乳腺癌,可能伴随皮肤发红、温度升高。需要与乳腺炎鉴别,后者多有压痛和发热等感染征象。
质硬、边界不清的乳房肿块是典型表现,约70%位于外上象限。肿块活动度差,可能固定于胸壁或皮肤。需通过乳腺超声、钼靶或核磁共振检查明确性质,最终确诊需依赖病理活检。
血性或浆液性乳头溢液可能提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乳腺癌,尤其单孔溢液更需警惕。40岁以上女性出现自发性单侧血性溢液时,应尽快进行乳管镜检查排除恶性肿瘤。
建议每月月经结束后进行乳房自检,采用指腹顺时针触诊全乳及腋窝区域。40岁以上女性应每年进行乳腺超声联合钼靶筛查,高风险人群可提前至35岁。发现异常及时至乳腺外科就诊,避免挤压或热敷可疑肿块。保持规律作息、控制体重、限制酒精摄入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哺乳期女性应正确护理预防乳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