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狭窄需要警惕四种病

十二指肠狭窄可能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肿瘤、克罗恩病、先天性十二指肠畸形等疾病有关。十二指肠狭窄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餐后饱胀、呕吐、体重下降等症状,需结合影像学及内镜检查明确病因。
十二指肠溃疡反复发作可导致瘢痕形成,引发局部狭窄。患者常表现为周期性上腹痛,进食后缓解,可能伴有黑便或呕血。确诊需依赖胃镜检查,治疗可选用奥美拉唑肠溶片、铝碳酸镁咀嚼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药物抑制胃酸并保护黏膜,严重狭窄需内镜下扩张或手术干预。
良性或恶性肿瘤压迫肠腔均可造成狭窄,腺瘤性息肉常见于良性病变,腺癌则是主要病理类型。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可能出现梗阻性黄疸或消化道出血。增强CT和超声内镜可辅助诊断,治疗需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药物如替吉奥胶囊、卡培他滨片可用于辅助治疗。
该病属于慢性炎症性肠病,十二指肠受累时表现为节段性肠壁增厚和狭窄。典型症状包括腹泻、营养不良和肠梗阻,可能伴口腔溃疡或肛周病变。诊断依靠内镜活检和影像学,治疗采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英夫利西单抗注射液控制炎症,纤维性狭窄需手术处理。
十二指肠闭锁或环状胰腺等发育异常可在新生儿期即表现为呕吐胆汁样物,成人期发病者可能因不完全梗阻长期存在消化不良。腹部立位平片显示双泡征有提示意义,手术矫正是根本治疗方式,术后需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调节肠道微生态。
十二指肠狭窄患者应选择低纤维、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肠腔过度扩张。日常需监测营养状况,定期复查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出现呕吐加剧或腹痛持续不缓解时需及时就医。术后患者需遵医嘱进行胃肠功能康复训练,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